“十二五”时期是教科院学科调整、团队优化、内涵发展、科学管理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国家及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国家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和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教科院认真贯彻中共新葡集团3522第六、七次党代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教师,立足学院实际,凝神聚力,合理规划,开拓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通过专业调整与团队建设,本科教育现涵括教育学、教育管理、心理学3个专业,在校生由910人发展到1317人;研究生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现拥有2个硕士一级学科,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个领域),在学研究生由263人发展到471人。通过出台、实施进一步规范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质量的规定,修订了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学校第四、五届教学比赛中,2位老师荣获一等奖,2位老师分获二、三等奖。在教学研究方面,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部,主持省级教研项目2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教育学增列为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山东省特色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在2009年武汉大学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我司教育学排名第12位,心理学排名第17位;教育学本科排名第25位。本科考研率一直稳定在40%以上;研究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实践工作扎实有效,先后建立了1个联合培养基地、13个研究生流动站或教育基地,研究生教育实践步入常态化和规范化。
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学位点建设取得突破。2010年成功申报了教育学、心理学2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点;根据社会需求和团队现状,新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及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点;不断强化应用心理学省级重点团队建设,学术团队稳定,成果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荣获学校团队建设先进集体二等奖。建立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明确了教师新葡集团3522的职责与功能,教师教育研究成为学术发展新领域。
团队队伍建设力度加大,科研水平稳中有升。“十一五”时期,团队队伍相对稳定,现有教职工56人,专任教师47人,其中教授9人(占专任教师的19%),副教授18人(占专任教师的38%),博士16人(占专任教师的34%),硕士45人(占专任教师的95.7%),硕导25人,兼职博导1人,兼职硕导17人;引进了3位博士,6位博士如期学成回校工作,2位教师晋升教授职位,7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位,团队队伍的层次、职称结构得到优化;启动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计划,通过实行拜师机制、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评定教学科研标兵等机制,教师群体的教学、科研水平得以提高;大力加强科研激励与引导,取得了诸多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4项,在研经费140余万元,在CSSCI期刊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1部,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以上奖励9项,2010年被评为学校科研管理先进单位;学术交流成效显著,成功主办了国际宗教心理学会议、全国中青年教育工作者学术年会、山东省社会心理学年会;60余人次参加了各类专业学术年会。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服务社会水平明显提高。调整了办公室、备课室,配置多媒体7台,院楼教室均装备了多媒体,为博士购置电脑9台;新购专业图书1500余册,每年订阅学术期刊60种左右;结合世行贷款项目完备了心理学实验室;建立了13个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研究生流动站),确保了教学基础设施和育人环境的改善;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与专业优势,与中小学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先后在潍坊、滨州、临沂、泰安等市开办了硕士课程进修班或短期培训班,拓展了主动服务社会的渠道与形式,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与教师的待遇。
党群与管理活动成效显著,各种创新活动频获表彰。始终紧密结合上级党委的文件、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创优争先教育活动中取得了扎实成效,在全校推出了具有示范作用的“双带双培”模式、研究生与本科生专业成长“小先生对接工程”,2次荣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积极引导共青团、工会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发挥二级教代会在建言献策方面的积极性,学院工会荣获济宁市“模范职工小家”、“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目前,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引领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带头人不足;教师的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需大幅度提高;与兄弟院系相比,近年来学院的科研水平进展不快,高水平的项目、文章、奖项偏少,一些教师在各类考核中频频受挫;学科结构不甚完善,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两大学科在就业市场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已无法维持现状,10个硕士学位点绝大多数为传统的学术学位,社会需求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招生压力持续增大,需要作出结构性调整;“十二五”后期是申报新的博士点的机遇期,未雨绸缪的紧迫感不足;受地域与政策的影响,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难度加大;办学规模扩大带来的师生比失调、教师工作量过大、教学及实验条件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外部形势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教师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专业调整及内涵发展的力度将不断加大,中小学团队培训的国培计划与教师周期轮训计划将全面铺开,师范类专业的发展前景面临较大变数。如何抓住机遇,加快专业调整与质量建设,如何在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教师新葡集团3522功能发挥、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作出积极应对,成为学院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
同时,如何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政策契机下调整、优化研究生学位点的专业布局,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领域与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也需作出妥善安排;“十二五”后期博士点一级学科申报的政策尚不明朗,如何妥善应对,需要及早筹划与论证。
(二)自身状况
目前,与省内同类学院相比,我司在本科生、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方面仍具有相对优势,在山东省同类院校中整体实力仍居前列,教育学专业为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和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应用心理学及与职业与成人新葡集团3522共建的成人教育学为山东省重点学科;高等教育学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较为集中,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我司学术发展的新增长点。然而,应认识到,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表现在:省级重点学科覆盖面较窄,特色重点学科尚未突破;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有限,高层次人才的学术成果分布失衡,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与成果数量偏少,影响不大;高学历青年教师比例不高,团队结构及成果失衡,部分教师仅满足于正常的教学,学术发展无所作为;人才引进的难度不大增大;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尚需加强;学院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不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创新能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认真分析教育学、心理学两大支柱学科的发展规律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学院发展的挑战,找准学院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实施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特色立院、和谐建院的策略,继续保持教育科学在全省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领先地位,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发展定位
“十二五”期间,学院的发展定位为:抓住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政策机遇,保持教育学、心理学两大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稳定本科教育的发展规模,适度精简教育学、教育管理专业的招生数量,稳定心理学培养规模,大力扶持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力争将学院建成本科教育基础厚实、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硬、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学科发展省内领先的教育科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基地。
(三)发展思路、重点与成效
加大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和省级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建设,切实发挥教师新葡集团3522在服务山东省教师教育改革方面的组织保障与协调作用;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力争在国家级有资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增设学前教育硕士点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业学位点;继续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重点建设学前教育专业,使之成为在省内有较大影响的本科专业,探索在员工中加强儒家传统思想教育的新模式;在孔子及儒家传统教育思想开放性课程平台建设、服务基础教育改革新模式方面办出特色;积极做好“十二五”后期新增博士点申报的论证、申报工作;落实学校团队队伍改革政策,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进程;高标准引进博士研究生,优化团队队伍的学术结构;以教师新葡集团3522为组织载体,探索校地合作的新模式。
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学科专业建设
加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应用心理学的团队建设,加大扶持的力度与效益,论证申报下一轮省级重点学科的计划与方案,力争进入省级重点建设工程方阵;完善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学的整体建设,迎接国家的验收与评估;优化教育学、教育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模,稳定心理学培养规模,重点扶持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保持本科在校生1300人左右;按照学校部署做好教师新葡集团3522的职能分工、功能发挥、业务开展工作,在建设山东省教师教育研究基地、组织中小学教师周期培训、论证我司教师教育改革的整体规划和方案方面实现良好开局;强化以院校研究、高等教育评估与发展咨询研究为重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力争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本科教学工作
坚持以促进员工成长、服务教师教学为本的原则,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创造规范、有序、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与评价体系,认真落实《关于规范教学秩序,加强本科教学管理的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高水平教学研究,力争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个,主持省级教研项目1-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修订、完善各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密切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交流,积极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发挥督导对学院教学工作的监督、检查作用;推进“双学位”制度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性;做好新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设施、团队调配工作,力争成为专业发展的新亮点;完善教育学、心理学大类招生及培养方式、顶岗实习等改革的新模式。
(三)科研工作
修订学院科研奖励办法,重点奖励高层次、高水平成果;按照学校下发给我司的绩效考核目标,分解量化,责任到人,并以相关奖惩措施做保障;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学术带头人的成长、发展;积极发挥校设研究机构(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科学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科研功能,支持科研团队的整体研发;继续实施“科研标兵”计划;组织教师积极参与高级别课题、奖项的申报,鼓励科研出精品、上层次;加大横向课题的合作与开发;力争“十二五”期间成功申报2-3项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在研项目经费达到100万元;力争获得6项以上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奖励;力争将高等教育学培育为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四)学位点与研究生教育
优化教育学、心理学硕士一级学科的专业结构,适时增设学前教育硕士点和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专业学位点;精心筹划“十二五”后期申报博士点的规划、论证工作,努力申报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大力加强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和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调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构成,“十二五”末各类在学研究生达到500人;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加强公司产品环节及学术道德的严肃性、规范性,完善研究生实习的运行机制;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严格执行学校新修订的研究生导师审核遴选、资格审定与工作职责的规定,切实提高导师的素质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五)团队队伍建设
结合学校团队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定,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进程,鼓励其通过学历提升、在职提高、做访问学者等方式加快自身发展,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学者型教师;采取灵活、务实措施,为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以专业技术职务任届期满考核为抓手,促进各层次教师提高学术与教学水平;严格执行学校职称评聘条件,鼓励高水平人才脱颖而出;做好人才引进的年度规划,有计划地引进8-10名有潜力、高水平的博士,完善团队队伍的学历、学缘与学术结构。
(六)实验室与图书资料建设
积极争取并合理利用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工程财政专项资金项目,重点建设行为观察实验室、脑电实验室、眼动实验室、团体辅导实验室、网络教学实验室;积极拓展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完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引进心理学研究高端仪器和实验平台,健全安全设施,优化实验环境;更新实验教材,完善功能实验室的工作效率,探索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
完善图书资料的借阅与管理制度,充实图书资料的库存量,扩大与学术建设密切相关的中英文图书、杂志的订购数量与种类,扩大服务研究生借阅的时间,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
(七)特色建设
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凸显孔子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教学与研究,整合教育学原理、教育史等的研发力量及全校资源,力争建设面向海内外的孔子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开放性网络课程平台,在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教育培训中开设“孔子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选修课;培育1-2位新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专家,依托高水平课题,建立1-2个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发挥在鲁西南乃至山东省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改革的辐射、引领与服务功能;紧密结合地域实际,探索团队培训、课题共研、研究生合作培养、硕士流动站功能完善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学院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发展提供政策引导
密切追踪党和国家重大政策的变化,结合学院实际做好学习、贯彻与结合工作;进一步发挥各党支部的核心与带动作用;切实树立管理育人、服务教师的责任意识;进一步优化学院的管理体制,修订、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发挥教代会在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方面的积极性;加强对团总支、员工会的领导;加强学院的集体领导和统一规划;紧密结合国家、山东省和学校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变化,适时作出学院改革发展的对策调整,以确保各项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思路,推进员工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员工成长为本的理念,提高辅导员的服务意识、专业能力;继续发挥员工党团支部、员工会和班干部的积极性;完善老员工科研创新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和社会实践的学分管理,提高其创新与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与研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继续实施《论语》诵读活动,提高员工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通识素质;严格做好推荐优秀共青团员入党及评优工作;探索建立辅导员进宿舍和党员联系宿舍制度;完善并提高高年级员工“一对一”帮扶新生活动和研究生与本科生“小先生对接工程”的成效。
(三)整合、优化团队结构,充分发挥系、所、教研室的积极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引进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博士,优化学院的团队结构;关注学院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靠全院教师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筹划未来发展的着眼点、突破点;调整教研室的团队配置与教学功能,切实发挥各系、所、教研室在贯彻政策、教学管理、团体研发等方面的积极性;培植高等教育、学前教育研究团队,扩大其在全省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覆盖面;完善与学校职能部门联系的正常通道,争取学校对学院发展的政策、财政、科研、团队、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密切同省内外院校的学术交往与合作。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团队建设与学术奖励的投入
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课题共研、服务地方等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为团队建设与高水平学术研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助;继续探索服务社会的新途径、新模式,在硕士课程进修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新课程改革的合作研究、院企结合、院地互动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根据学院的财政状况,增加新上专业的经费投入和科研奖励投入,最大限度发挥经费使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