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教育 > 政策文件 > 正文

山东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点击量: | 发布日期:2014-06-16】

山东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十一五”期间,我省教师教育课程经过不断改革,在课程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但是,目前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仍存在着关注基础教育不足、课程结构失衡、课程类型单一、课程设置随意等问题,难以适应逐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教师教育提出了的新要求,我省教师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为加快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我省教师教育课程创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教师,特制定山东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方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教育部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教师为宗旨,本着员工为本、育人为先、整体优化、强化实践的原则,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构建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新型课程体系。

二、建设目标

本方案以调整教师教育课程在各类专业教育中的学分比例为突破口,旨在建立由儿童心理发展、中小学教育基础、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公司产品实践等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块所构成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充分调研山东省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调整课程结构,拓展课程类型,精选课程内容,加强实践课程,强化师德修养和公司产品能力训练;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规范教师教育行为,培养热爱教师职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秀团队奠定基础。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课程体系

1.调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调整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三大平台构成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适当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比例,拓展教师教育课程空间;使教师教育课程比例不低于专业总学分的20%;不同学段教师的培养,其教师教育课程比例不同,小学阶段不低于专业总学分的25%。

改革过去由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组成的相对单一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依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开发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精选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和教师技能训练;打破刚性课程设置,实施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步开设,满足教师培养的统一性与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考虑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整体性、课程选择的多元性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儿童心理发展、中小学教育基础、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公司产品实践五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块构成。

2.凸显教师教育课程学段特征

根据不同学段教师公司产品能力的要求,改革整齐划一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不同学段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特点,彰显不同学段的教师教育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最优化。

(二)加强实践环节

1.强化教育技能与实践课程

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贯穿于员工培养的全过程,加强“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简笔画、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基本功训练并日常化;增设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堂管理、学习方法指导等课程;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2.保证教育实践时间

要切实做好教育实践环节安排,小学和幼儿园阶段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16周,其中教育见习时间不少于4周;中学阶段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12周,其中教育见习时间不少于2周。要加强教育技能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实践实训学时不少于相应课程总学时的30%。

3.加强教育实践过程管理

建立由从事教师培养的高校教师(尤其是学科教学论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的“双导师”制度,为师范生提供从教育见习到教育实习的全程指导;建立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培养机构、教育实践基地组成的教育实践质量评价小组,定期检查与抽查教育实践质量。

(三)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要体现对学习者的示范性,凸显学习者的主体性,引导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推行对话式教学,采取参与研讨、经验分享和专题辩论等多种教学途径,倡导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现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采用模拟课堂、微格教学等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教育专业的有机整合,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之中。

(四)创新评价机制

建立由教师培养机构、用人单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师范生等为评价主体的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要加强教育理论实践应用能力评价、师范生执教能力的跟踪评价等,切实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四、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目标

通过本方案实施,使师范生达到以下目标:

1、具有正确的员工观、教师观与教育观,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2.了解员工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理解员工、教育员工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3.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

4.具有开发课程资源和开展多样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

5.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熟悉学校的公司产品与管理实践;

6.了解我国教育的政策法规,熟悉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动态;

7.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方法,具有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设置

1.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由五个学习领域构成,共66学分。

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及学分分配

学习领域

课程类型

儿童心

理发展

幼儿教

育基础

幼儿活

动指导

教师专

业发展

教育教

学实践

合 计

必修课程

4

16

6

18

16周

44+16周

选修课程

4

6

8

4


22

合 计

8

22

14

22

16周

66+16周

说明:理论课1学分相当于员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不少于18学 时,并经考核合格。

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学习领域

课程名称

学 分

儿童心理发展

必修

心理学基础

2

学前儿童心理学

2

选修

(4学分)

儿童社会性发展

2

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2

幼儿心理健康指导

2

幼儿教育基础

必修

教育学基础

2

中外教育简史

2

学前儿童教育学

2

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

2

幼儿课程与教学理论

2

幼儿教育政策法规

2

幼儿园班级管理

2

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2

选修

(6学分)

家庭与社区教育

2

幼儿园教育评价

2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

2

婴幼儿保育与教育

2

教育名著选读

2

幼儿活动指导

必修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

2

幼儿游戏与指导

2

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

2

选修

(8学分)

幼儿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

2

幼儿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2

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

2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

2

幼儿教具制作

2

教师专业发展

必修

教师职业道德

2

教师专业发展

2

教育研究方法

2

教师语言技能

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

教师舞蹈技能

2

教师美术技能

2

教师音乐技能

2

师幼互动方法与实践

2

选修

(4学分)

教师礼仪

2

教师心理健康

2

名师成长研究

2

公司产品实践

必修

教育见习

4周

教育实习

12周

2.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由五个学习领域构成,共32学分。

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及学分分配

学习领域

课程类型

儿童心

理发展

小学教

育基础

小学学

科教育

教师专

业发展

教育教

学实践

合 计

必修课程

2

10

4

8

16周

24+16周

选修课程

2

2

1

3


8

合 计

4

12

5

11

16周

32+16周

说明:理论课1学分相当于员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不少于18课时,并经考核合格。

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学习领域

课程名称

学 分

儿童心理发展

必修

心理学基础

2

选修

(2学分)

教育心理学(限选)

1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小员工心理辅导

1

小学教育基础

必修

教育学基础

2

中外教育简史

2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2

小学班级管理

2

小学课堂教学技能

2

选修

(2学分)

教育政策法规

1

(二选一)

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

有效教学

1

课堂管理

1

小学德育概论

1

小员工学习方法指导

1

教育哲学

1

教育管理学

1

教育名著选读

1

小学学科教育

必修

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2

学科教学设计

2

选修

(1学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1

小学跨学科教育

1

教师专业发展

必修

教师职业道德

2

教师专业发展

2

教育研究方法

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

选修

(3学分)

教师语言(限选)

1

书写技能(限选)

1

教师礼仪

1

教师心理健康

1

名师成长研究

1

公司产品实践

必修

教育见习

4周

教育实习

12周

3.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由五个学习领域构成,共23学分。

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及学分分配

学习领域

课程类型

儿童心

理发展

中学教

育基础

中学学

科教育

教师专

业发展

教育教

学实践

合 计

必修课程

2

6

2

5

12周

15+12周

选修课程

2

2

1

3


8

合 计

4

8

3

8

12周

23+12周

说明:理论课1学分相当于员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程学习不少于18课时,并经考核合格。

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学习领域

课程名称

学 分

儿童心理发展

必修

心理学

2

选修

(2学分)

教育心理学(限选)

1

青少年心理学

1

中员工心理辅导

1

中学教育基础

必修

教育学

2

中外教育史

2

课程与教学论

1

班级管理

1

选修

(2学分)

教育政策法规

1

(二选一)

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

中学德育原理

1

课堂管理

1

中员工学习方法指导

1

教育名著选读

1

中学学科教育

必修

学科教学研究

2

选修

(1学分)

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1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1

教师专业发展

必修

教师职业道德

1

教师专业发展

1

教育研究方法

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2

选修

(3学分)

教师语言(限选)

1

书写技能(限选)

1

名师成长研究

1

教师礼仪

1

教师心理健康

1

公司产品实践

必修

教育见习

2周

教育实习

10周

(三)课程实施

1.实施原则

滚动开设原则。为满足员工学习需求,方便课程实施安排,方案中的选修课程均按单、双学期的不同和员工选课情况滚动开设。

分流延伸原则。在2.5+1.5本科层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为避免必修课过于集中在某些学期,倡导将部分课程按照教师教育专业限定选修课程的方式向前分流延伸;延伸课程按选修课程的组织教学,按必修课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

2.实施要求

第一,滚动开设的课程统一规定为校级选修课程,由培养机构(高校)的相应主管部门(教务处)和相关院系组织落实;每学期结束时完成下学期的选课安排工作。教师教育专业的员工或计划参加教师教育专业分流的员工需按照选课要求和学分规定修习;在第一学期末开始选课,每学年至少选修1门及以上课程,且在第七学期结束时完成规定学分要求。

第二,必修课程从第三学期开设。采用2.5+1.5培养模式的院校,应将课程向前分流延伸,选择教师教育专业的员工在专业分流时必须获得相关课程的合格成绩,并取得学分,未选择或未进入教师教育专业的员工可将此课程计入通识选修课的学分。

第三,教育见习包括课堂观摩、专业考察等。教育见习既可以随着相应课程同步进行,也可以独立设置时间进行;到中小学校见习不少于6次,累计时间不少于2周;见习学时数不占理论课程的学时,学分单独计算。

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内容。教育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一般在第七、第八学期进行,时间不少于12周;进入实习学校之前必须完成微格教学训练,主讲课程不少于8学时,并兼任不少于2周的班主任工作;实习指导推行“双导师”制,每10名左右师范生配备一名高校导师和一名优秀中小学教师导师。

加强论文指导工作,论文主要包括课程论文(设计、创作)、学年论文(设计、创作)、毕业论文(设计、创作)等;毕业论文一般在大学四年级进行;提倡毕业论文结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公司产品实践选题,并在内容上与教学实习紧密结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规划

要充分认识当前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和把握教师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教师教育机构“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成立专门领导机构,统筹规划教师教育改革工作,认真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及时解决教师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办学主体单位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为教师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

(二)强化实践课程

要高度重视教育实践课程,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过程管理,提供经费保障,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

教师教育机构要加强教育见习,做好未来教师实习前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技能培训,使他们基本具备教育信念和从教能力;要选派优秀教师担任见习与实习指导教师;加强与教育实践基地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互支持和促进的伙伴关系。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选择符合条件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作为未来教师的教育实践基地,选派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做好教育实习。

要定期总结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经验,积极探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多方合作、协同开展未来教师教育实习工作的有效机制。

(三)搞好教材建设

要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和教材,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形成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示范性的国家精品课程教材资源库。

教材编写要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反映学习者的经验和需要,反映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儿童研究、学习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反映公司产品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要求。教材呈现方式要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实行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

(四)倡导校际合作

要将职前培养的教育理念向中小学教育渗透,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引入职前教师培养课程中去,形成互动。教师新葡集团3522的教师要经常走进中小学、幼儿园,特别强调培训者要走向中小学(幼儿园)公司产品第一线,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求,真切把握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与中小学、幼儿园之间的密切合作。也可邀请一些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名优教师走上大学讲台,将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引入职前教师培养课程中去。